“黃島主,這個字怎么刻才會漂亮?”“蔣老師,烙畫力度要怎么把握?”……新學期開始,諸暨技師學院王冕藝苑人氣爆棚,眾多老師走進非遺工作室,體驗烙畫葫蘆和洋湖陶藝。
自2019學年開始,非遺文化正式成為了諸暨技師學院校本培訓項目,并受到廣大老師好評。特別是在此前“史上最長寒假”,非遺線上培訓更成為了老師們熱議話題。用黃雨松老師的話說:“趁這段時間正好靜下心來接受藝術熏陶。”而新學期開學以來,王冕藝苑更成了老師們修心養(yǎng)性的最佳場所,工作之余實踐操作一番還真是別有滋味。
烙畫葫蘆,以烙鐵為筆,高溫為墨,在葫蘆上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其色彩自然天成,古樸高雅,是我國稀有而珍貴的畫種,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其題材廣泛,畫面豐富而細膩,富有極高的藝術表現力,作品本身的藝術內涵有著極高的收藏價值。洋湖陶藝以泥土為材料,翻開了篆刻技術的新篇章。話說篆刻一藝流傳至今,派系林立,百家爭鳴,但所用材料多為印石。印石來源于礦藏,然而現在一些礦坑幾近枯竭。陶印恰如其分地充當了優(yōu)良材料。陶印的制作已有五百多年歷史,與印石非常相似,都易于奏刀、便于加工,適合文人治印的要求。
優(yōu)秀藝術傳統(tǒng)文化蘊含著豐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學校開展青少年道德建設的重要思想養(yǎng)分,對當代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國家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藝術教育的意見》《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明確了傳統(tǒng)文化教育、非遺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諸暨技師學院教科室主任壽曉峰認為,讓學校每一位老師都熟悉非遺文化,對于更好地傳承優(yōu)秀藝術傳統(tǒng)文化無疑是種積極嘗試。(徐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