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之路
王舍安,1968年5月出生于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武義縣俞源村。受傳統(tǒng)文化熏陶,自幼喜好畫畫,因家境貧困,16歲初中畢業(yè)后即拜師學藝,對傳統(tǒng)民間技藝有著濃厚興趣。后來,他在武義縣城街頭擺攤,為過往行人畫像、捏泥像,受縣城文化氛圍的影響,得到一批繪畫、泥塑、根藝長輩的點撥以及同仁間的切磋交流,加上與生俱有的天賦與悟性,藝術素養(yǎng)迅速提升。之后,他不斷參加各級各類專業(yè)技能培訓,并函授取得了大學學歷,通過孜孜不倦地學習,技藝愈加嫻熟精湛。在取得一定成就后,依然堅持學習,不斷提升自我。
創(chuàng)作之路
他注重傳承傳統(tǒng)技藝,一心投入到工藝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獲得泥塑、泥水畫等非遺傳承人稱號后,又著力鉆研和實施大型假山塑石、特色雕塑和各種動物、人物、蔬菜、水果、花鳥、樹木的景觀雕塑,為縣內外風景區(qū)、公園等地制作了大量惟妙惟肖的雕塑作品,已成為當地工藝美術的領軍人物。從藝30多年,他為省級名勝風景區(qū)武義壽仙谷塑造巨型老壽星像,從此聲名鵲起,藝術創(chuàng)作日臻成熟。并相繼為國保單位俞源村,中國歷史文化村郭洞村,國家森林公園牛頭山景區(qū),省級景區(qū)大紅巖、壽仙谷、清風寨等景區(qū),潘漠華紀念館、徐英紀念館、千家駒藏書閣,宗教、文保部門審批的十幾處大小寺院制作大型的佛像,修復泥水畫、壁畫,雕刻牛腿,雕塑,歷史人物頭像。作品多次榮獲全國、省級金銀大獎,并在《中國民間藝術通鑒》《當代名家名作》等刊物刊登,學術論文在專業(yè)報刊及《大眾文藝》發(fā)表,“中國之聲”“中文國際”頻道以及眾多雜志、網絡、省市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對其藝術成果進行了專題報道。今年5月,由金華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金華市博物館主辦、金華市工藝美術協(xié)會承辦的“匠心制作至善美”王舍安根雕藝術展在金華展出。同月,王舍安對于根雕藝術的介紹錄音上了中央廣播電臺節(jié)目《新聞縱橫》。
收獲之路
王舍安現為浙江省非遺“泥水畫”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高級根藝美術師、浙江省優(yōu)秀民間文藝人才、浙江省百名文藝帶頭人、浙江省根藝名家、浙江省工藝美術優(yōu)秀人才、金華市非遺“武義泥水畫”代表性傳承人、金華市工藝美術大師、金華市優(yōu)秀民間藝術家、金華市八婺工匠稱號、金華市首席技師稱號、武義縣非遺《泥塑》代表性傳承人、武義工匠稱號、武義縣第六屆拔尖人才。
王舍安獲得的部分榮譽證書
傳承之路
2012年,創(chuàng)辦武義縣舍安民間工藝傳習所,被縣政府授予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被金華市工藝美術協(xié)會授予金華市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2016年成立武義舍安工藝美術文化有限公司,被金華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授予金華市王舍安技能大師工作室。2018年,在俞源村創(chuàng)建王舍安根雕特色博物館,吸引很多人參觀學習,2020年,在俞源村俞氏宗祠內設立了王舍安非遺博物館,已成為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室” ,向人們展示民間藝術的場所和培訓基地。2020年至2021年兩年時間,王舍安共開展了五期民間技藝培訓班,免費為260余名學員傳授傳統(tǒng)文化,每位學員獲得了職業(yè)技能培訓證書。除了進行理論教學,還帶學員到國保單位俞源村、郭洞村、武義上街古城、紅四村等地現場傳藝,手把手地傳授指導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精華,受到各位學員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王舍安在非遺文化傳承上一直力所能及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2022年他被選為縣人大代表后,一直為武義的草根手藝人發(fā)聲,希望上級部門對于非遺傳承能給予更多的關注,對于民間藝人們能給予更多的扶持。
公益之路
追求藝術的同時,王舍安也不忘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yè),每個月以及逢年過節(jié),他都購買肉類蔬菜、節(jié)日禮品等回老家看望村里的老年人。2022年1月,王舍安攜徒弟以及30余位書法愛好者開展送春聯下鄉(xiāng)活動,受到村民的夸贊。5月29日,武義縣快樂志愿者服務隊在王舍安工作室成立了“幸福幫幫團”,旨在積極開展公益實踐,弘揚公益精神。
王舍安的學習精神和工匠精神影響了身邊許多人。他的妻子同樣熱衷公益事業(yè),是一名志愿者,定期去照顧孤寡老人;他的兩個女兒在學業(yè)上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大女兒是博士生,小女兒也是名校在讀大學生;他的徒弟在工藝美術方面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中,鄒市明被評為金華市工藝美術大師,徐深廣被評為武義工匠、縣非遺傳承人。在他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根雕泥塑藝術,今年9月,王舍安民間技藝藝術班第六期即將開班,報名人數已達一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