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遇到像您這樣和藹可親的語文老師,您總說自己頭發(fā)白了,老了,但我仍然覺得您就像個小姑娘,您面對我們永遠是一臉笑意,讓原本枯燥的語文課增添了魅力?!?
——2019級陳婉情
教學之余,張金娣老師細細地看著學生偷偷送的這張小卡片,撫摸著滿頭華發(fā),開心地笑了。一顆年輕的心、一張和藹的笑臉,讓張老師滿是親和力;三十年,萬千青絲雖已成華發(fā),三尺講臺卻寫下了滿紙春秋。
她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很高的人,對學生卻有著寬大的包容心和滿滿的鼓勵。
在嚴于律己中樹師者之范
進入教學崗位后,張金娣老師努力向優(yōu)秀的老師學習,圖書館是她經常去的地方。直到現在,她依舊保持著去圖書館學習的習慣。只要有教育專家講課,她從不缺席,積極地參與討論,不能消化的部分,就用手機錄下來回家學習。學校有外出聽課或培訓的機會,她踴躍報名,喜歡坐在前幾排,認真聽課并做好筆記,并積極互動。
張老師很重視開學第一課,每當她接到新生班的教學任務,總想多花些心思,給學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開學第一課,記住學生的名字是重中之重。新生報到第一天,她拿到學生名冊,先讀上幾遍,再把學生的名字錄下來,有空的時候就反復聽,偶爾晚上散步也在聽。為了更快地記住新生名字,她找各種機會接觸新生,或去操場看他們軍訓,或路過教室張望一下。偶遇班主任,總是主動聊上幾句,熟悉下班級的情況。有了學生座次表,她就用電腦將學生的名字重新打印一遍。在學生做眼保健操時,拿著座次表一遍遍對照學生的長相。還通過自己發(fā)作業(yè)本來加深對新生的印象。
小事中見自律,張老師嚴于律己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樹立了師者之范。
張金娣老師與學生合影(前排左三)
在細節(jié)關注中釋何者為師
2012年6月,從東海之濱出發(fā),火車跨過長江、黃河,終于爬上了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車窗外,連綿的雪山,無垠的草原,滿山的牛羊映入眼簾,這是張老師送西藏班孩子們的萬里歸家之路,路迢迢,情綿綿。走訪學生家庭,了解孩子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成長過程,并將這次走訪的經歷撰寫成了紀實新聞稿《跨越萬里的家訪》,全文以一個整版的篇幅發(fā)表在《鄞州日報》上。
在這些藏族孩子中,次仁同學留給張老師的印象最深。次仁家里有兩個哥哥,還有弟弟妹妹。小時候家里缺勞力,次仁沒讀幾年書,就被父母遣去放牛了。2010年9月,19歲的次仁有幸來到寧波就讀鄞州職高的汽修專業(yè)。剛到寧波時,次仁只能聽懂一些簡單的日常對話,幾乎不會講漢語,連自己的名字“次仁”也不會寫。和老師交流時,靦腆的次仁只能用點頭和搖頭表達自己的想法。
張老師那時是學校的通訊員,又剛好負責次仁和其他幾個藏族孩子的漢語教學工作。除了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她經常在課余時間跟他們閑話家常,提高他們的漢語水平,她還用自己的單反相機記錄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陪孩子們外出游玩時,她特意讓次仁跟在身邊,有時讓他幫忙背相機,這樣跟次仁交流的機會就多了。當把照片洗出來送給次仁時,他用雙手接過照片,輕輕地說:“老師,謝謝!”這些細微的舉動,拉近了張老師與次仁之間的距離。為了鼓勵他們努力學習,她買了一些學習用品。當把筆記本送給次仁時,手指著自己寫在本子第一頁的幾個字,讓次仁跟著她一起念:“學好技術,建設家鄉(xiāng)!”次仁感動地回應:“好的,老師,我會好好讀書的,謝謝老師!”
翻開次仁的漢語學習教材,可以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地注滿了漢語拼音,都是他一個字一個字用《新華字典》查出來的。被次仁翻閱了無數次的新華字典,封面已被他用單面膠嚴嚴實實地粘了一遍。老師們的悉心教導和同學們的熱心幫助,使次仁在寧波三年學有所成。畢業(yè)后,他一直與張老師保持著聯系。每逢新年,次仁都送來問候:“扎西德勒,新年快樂!”
在日常教學中,張老師對漢族同學同樣非常細心,善于在細節(jié)中發(fā)現問題,用行動詮釋了無微不至、深入思考、因材施教的育人精神。
張金娣老師與西藏學生合影(右一為次仁)
在辛勤耕耘中育桃李天下
1996級文秘甲班的學生張萍芬說:“我是在張金娣老師愛的關懷和鼓勵下度過高中生活的。張老師擅長朗誦、演講,有一次學校舉行演講活動,張老師鼓勵我去參加,而我生性膽小,不愛表現。我總是分不清‘han’與‘hai’的區(qū)別,張老師一遍遍地糾正,我一遍遍地錯,那時我一度失落,覺得自己好笨,連話都說不清楚,還參加什么比賽,真是有愧于老師。正在傷心之時,張老師給我遞來了一杯清香四溢的菊花茶,正是這杯茶讓沮喪的我有了不服輸的斗志,告訴自己不能愧對這杯菊花茶。直至今日,那股淡淡的菊花香一直縈繞在我的心田。之后,在張老師的指導鼓勵下,我一次次地站上演講臺,代表班級、學校,參加了不少的比賽,也變得更加開朗與自信了。考上大學時,張老師告訴我她大學里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圖書館。于是,我也把自己沉浸在了圖書館,在書中汲引更多的知識。這讓我的大學三年過得充實而意義,也為我走上教師崗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個非師范的文秘生有幸考入教師隊伍,靠的就是自信自勵和一顆熱忱的心。這兩樣東西都來自于張老師的潤物細無聲。我是老師用愛澆灌長大的孩子,現在我也用我的愛澆灌著我的孩子。張老師我想對您說‘得遇良師,三生有幸!’”
學生的心里話
在今年的第三十八個教師節(jié)中,張老師代表三十年教齡教師發(fā)言:“三十年的教學經歷,我最深刻的體會是一個老師的成就,不是自己獲得了多少榮譽,而是學生取得了多少進步,得到了多少成長。職業(yè)千萬種,教師是我內心最認可的工作。三十年的教學生涯,學校、學生成了我的生命中不可磨滅的記憶。每天一進入校園,我就能感受到學生們的朝氣蓬勃,這樣的氛圍真好!最后祝愿學校的明天越來越好,希望孩子們學業(yè)有成、前程似錦!”(寧波鄞州職業(yè)高級中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