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
《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印發(fā)后,在全國教育科研戰(zhàn)線引起強烈反響。1月6日,2020年全國教育科研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教育部副部長、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副組長田學軍出席會議并講話,對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充分發(fā)揮好教育科研對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支撐、引領和驅動作用,切實加強新時代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此,我們特別邀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中青年專家、學者,談談對《意見》的學習體會。
教育改革轉型期攻堅期關鍵期
迫切需要高水平教育科研支撐
記者:《意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科研方面第一份由教育部印發(fā)的規(guī)范性文件,這份文件對新時代教育科研工作的重大意義是什么?
于發(fā)友: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教育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由一個人口大國轉變?yōu)榻逃髧?、人力資源大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教育體系。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對人力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多樣,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對提高教育質量的要求越來越迫切,人民群眾接受高質量、多樣化、個性化教育的愿望越來越強烈,教育改革發(fā)展進入轉型期、攻堅期和關鍵期,迫切需要高水平教育科研支撐。
近年來,教育部黨組高度重視教育科研工作。2019年教育部在中央大力精簡文件的背景下印發(fā)《意見》,充分體現了部黨組對教育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視,有力回應了教育科研戰(zhàn)線的殷切期盼。對《意見》的貫徹落實是教育領域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行動;是教育科研戰(zhàn)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重要舉措;是落實科教興國戰(zhàn)略、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建設等重大戰(zhàn)略部署的有力支撐;是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和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抓手;是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育科研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教育科研繁榮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記者:《意見》明確提出,加強黨對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領導。作為教育科研工作者,你認為這項任務的具體要求和意義是什么?應該如何落實?
趙鑫華:教育科研工作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旗幟鮮明講政治是應有之義、應盡之責。加強黨對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領導,政治方向是首要問題,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意識形態(tài)的領導權和主導權話語權。同時,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此外,要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fā),把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放在首要位置。
記者: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是《意見》提出的六大任務之一。對于教育科研工作者來說,應該如何理解這一任務的深遠意義?
黃曉磊:該任務既是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教育科研工作的理論自覺,又是新時代教育科研工作踐行“四個自信”的內在要求。首先,社會主義方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的政治根性,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教育發(fā)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是必然要求。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是對中國教育基本問題及其關系的系統認識,教育科研工作者要在解決和轉化中國教育的問題和矛盾過程中,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的內生力,提升教育理論體系的指導力、解釋力、引領力。再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的實踐根基,豐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要不斷總結經驗、豐富內涵、發(fā)現規(guī)律,增強戰(zhàn)略定力。
記者:《意見》提出要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推動形成求真務實、守正創(chuàng)新、嚴謹治學、擔當作為的優(yōu)良學風。新時代加強教育科研工作具體應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
孟照海: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一是堅持正確方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貫徹落實到教育科研的方方面面,用新思想、新理念、新觀點、新方法指導教育科研工作。二是突出問題導向,圍繞教育改革發(fā)展的熱點、難點、痛點做文章,積極回應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三是轉變科研方式,推進教育研究范式方法的轉型,大力提高教育研究的科學化水平。四是加強調查研究,深入一線充分了解學校和課堂教學的具體形態(tài)與關鍵問題,提出針對性對策建議。五是推進成果轉化,提升政策話語水平,加強學術話語的政策表達。
提高教育決策科學化水平
推動解決教育實踐問題
記者:《意見》提出,推動解決教育實踐問題,圍繞中央關心、社會關注、人民關切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開展深入研究。教育科研工作應該如何推動解決教育實踐問題?有哪些具體途徑?
王玉國:教育科學研究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育科研工作者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善于捕捉教育實踐的真問題,把問題分析透徹、原因查擺清楚,對策有針對性、可操作。教育科學研究要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立德樹人落實機制,發(fā)展素質教育?!兑庖姟芬蟆俺浞职l(fā)揮地方和學校在教育科研中的實踐主體作用”,強化了教育科研向一線深入的研究路徑;“鼓勵支持中小學教師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研究活動”,有利于教育科研與教育教學的有機融合。再其次,教育科學研究應深入教育教學微觀領域,掀起“課堂革命”。只有抓住課堂這個核心地帶,教育才能實現高質量發(fā)展。
記者:充分發(fā)揮教育科研的專業(yè)引領作用,是《意見》中提出的重要任務之一,關系著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改革發(fā)展的良好氛圍和健康教育生態(tài)的形成。那么,教育科研如何實現專業(yè)引領呢?
唐冉:教育科研工作者須用好三種“武器”。首先是借助專家“金話筒”,對教育政策解讀應實現及時化、立體化、互動化,擺脫“自說自話”的困境。其次是教育科學“掌船舵”,要積極借助全媒體平臺,采用因時、因地、因人施教的多樣化方式,讓人民群眾了解和掌握教育科學的基本理念和常識,加強專業(yè)引領力度。再其次是輿情研判“辟蹊徑”。目前,我國教育輿情研究質量總體不高,存在只注重數據采集和淺層次趨勢分析而忽視對教育輿情傳播規(guī)律的科學認知等問題,應在教育輿情發(fā)展的事前、事中、事后三階段構建起輿情收集、分析、處理的一體化機制。
記者:《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提高服務決策能力,切實提高教育決策科學化水平,不斷增強教育服務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能力。那么教育科研工作者應該如何推進這項工作?
王新波:首先,要把“勢”判好,研判好教育發(fā)展面臨形勢、現實態(tài)勢和歷史走勢,努力使教育科研“走在決策前面”。其次,要把“策”謀好,創(chuàng)新決策咨詢服務方式,使需求把握和形勢研判更為精準,將科研手段“用于政策研制當中”。再其次,還需要把“效”評好,如實讓治理效能“顯諸實施之后”。各級各類教育科研機構應積極承擔相關監(jiān)測評估任務,協助政府做好教育決策的成效追蹤和問題預警工作,為決策優(yōu)化調整提供可靠依據。
“放管服”激發(fā)科研創(chuàng)新機制
提升教育科研的國際影響力
記者:《意見》提出,落實國家關于加強和改進科研管理、激發(fā)科研活力的政策舉措,深化“放管服”改革。那么,教育管理部門如何把握好對科研的“放”,又該如何做好服務和管理工作?
魯幽:深化“放管服”改革,首先,要在“放”上下功夫,通過簡政放權,增加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權能,賦予科研人員在項目選題、資金使用和成果轉化等方面更大自主權。其次,“管”就是應用現代手段,對教育科研進行科學管理,提高科研管理與研究的規(guī)范性和高效性,進一步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要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制定違背科研誠信要求行為調查處理辦法,建立完善以信任為前提的科研管理機制。再其次,“服”就是優(yōu)化服務,切實增強科研人員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最大程度激發(fā)科研人員的創(chuàng)造力。
記者:《意見》明確提出要深化教育科研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改革,推進教育科研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當前,針對我國教育科研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教育科研機構下一步應該如何具體改革?
秦琳:我國教育科研體系在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上還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總體要求和發(fā)展目標,部分教育科研機構工作定位不明,承擔多項不同職能,機構調整具有隨意性,編制和經費難以獲得保障。應在如下方面推進改革:一是教育科研機構的機構設置和人員組織都要聚焦教育科研工作“主責主業(yè)”,要充分遵循科研工作的規(guī)律和需求設置內部機構。二是教育科研機構應建立完善的、可操作的章程和制度,明確發(fā)展目標、功能定位、職能范圍、領導體制和運行管理機制等,確保機構運行有章可循。三是教育科研機構應構建以科研質量、創(chuàng)新性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評價制度,創(chuàng)新科研人員晉升制度,完善職稱評審制度。
記者:《意見》明確將加強科研成果轉化作為提高教育科研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的六項重點任務之一。教育科研的成果轉化目前存在哪些問題?教育科研成果應該如何實現有效轉化?
翁綺睿:我國教育科研成果轉化以發(fā)表、出版、課程培訓為主要形式。這種“成果交付”式的轉化渠道不能滿足教育科研人員用實踐檢驗理論的需要,也沒有真正把前沿科研成果引入實踐領域。實現有效轉化,從選題階段就要樹立轉化意識,充分激發(fā)地方政府、科研機構、學校、企業(yè)轉化和應用科研成果的積極性;要構建信息共享交流平臺,打造教育科研成果與轉化應用需求的“自選超市”;要改革科研成果評價方式,加大轉化實效在科研成果評價中的權重,允許成果轉化過程中的試錯;要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深化權益分配制度改革等。
記者:《意見》明確提出要樹立全國教育科研系統一盤棋思想,構建上下聯動、橫縱貫通、內外合作的協同創(chuàng)新體系,全面提升教育科研戰(zhàn)線協同攻關能力。教育科研應如何構建協同創(chuàng)新體系,提升協同攻關能力?
姜朝暉:《意見》提出的樹立全國教育科研系統一盤棋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在教育科研領域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實現教育科研強國戰(zhàn)略目標的必由之路。一是構建了教育科研治理體系,明確了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機構、教育科研專門機構、高等學校、中小學、教育學術團體和社會教育研究機構等六支隊伍的職責定位;二是提出搭建“全國教育數據信息平臺”“全國教育調研平臺”“國外教育信息綜合平臺”、完善“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管理平臺”等四大平臺,有助于協同攻關、推動高質量教育科學研究,更好地服務國家教育決策、推動教育事業(yè)繁榮發(fā)展。
記者:《意見》明確提出,適應教育改革發(fā)展和學科建設需要,堅持吸收借鑒和創(chuàng)新相結合,綜合運用各種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教育科研范式,不斷提升教育科研質量。具體而言,科研工作者應該如何創(chuàng)新科研范式和方式?如何提升科研質量?
王敬杰:創(chuàng)新科研范式和方法,一是加強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既是確立理論研究目標的理論支點,也是實現理論研究價值的實踐基礎。二是加強實證研究,要對教育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并注重研究的后續(xù)性、周期性和系統性。三是加強比較研究,精準掌握我國教育歷史脈絡、發(fā)展狀況和未來趨勢,充分借鑒國際教育先進成果等。四是加強跨學科研究,最大限度地促進教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方法交叉、理論互鑒、問題拉動和文化交融,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發(fā)展開拓新視角、提供新思路。
記者:《意見》明確提出,切實增強教育科研人員的使命感、榮譽感、獲得感,完善教育科研人員專業(yè)發(fā)展體系,激發(fā)教育科研人員活力。當前,教育科研隊伍建設存在哪些問題?應如何根據《意見》進行下一步調整?
韓毅:教育科研隊伍是教育科學研究的第一資源。調查顯示,部分地區(qū)的教育科研隊伍存在邊緣化傾向;部分地方教育科學研究院(所)沒有獨立的教育科學研究體系,教育科研隊伍不受重視,教育科學研究活力未能充分激發(fā);我國教育科研隊伍普遍存在縱向人才銜接不通暢、橫向人才交流有阻礙、整體人才管理不靈活等問題。促進教育科研人員專業(yè)發(fā)展,要完善人才培養(yǎng)制度,滿足教育科研隊伍對新生后備力量的需求;要健全專業(yè)培訓制度,為教育科研人員創(chuàng)造出獲得前沿新知、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增強競爭優(yōu)勢的機會;要完善管理制度,為教育科研人員提供打通流動渠道的可能。
記者:保障機制和措施是推進教育科研工作的基礎。根據《意見》要求,我國當前的教育科研工作需要哪些具體的保障和支持?
程廣沛:首先,要加強黨對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領導,利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重要理論武器,明確教育科研之重,定準定牢坐標,堅定思想統領。其次,要加大教育科研經費支持力度,設立專項經費,預算內穩(wěn)步增長,拓寬投入渠道,多措并舉,提高使用效益。此外,要加強對教育科研工作的政策保障;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及落實重大教育規(guī)劃和政策的全過程要有科學論證、專家解讀、專業(yè)評估;建立教育咨詢服務購買制度;實現數據資源即時共享,發(fā)揮信息時代科技力量;積極支持教育科研機構開展對外交流和培訓,簡化審批手續(xù)。
記者:《意見》指出,要著力提升我國教育科研的國際影響力。對于科研機構來說,應該如何推進教育科研對外開放?如何發(fā)揮我國教育科研的國際影響力?
王婷婷:我國教育科研事業(yè)走出國門,要從“跟跑”到“并跑”,并在優(yōu)勢領域逐步“領跑”。首先,要加大對優(yōu)秀專家學者、青年后備人才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的支持力度,辦好國外教育調研專項訪問學者項目,吸收世界先進教育教學研究成果。其次,要加強與國外優(yōu)秀教育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積極開展國際比較研究,特別要注重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qū)交流合作。再其次,要支持創(chuàng)辦外文教育期刊,鼓勵教育類優(yōu)秀教材外譯工作,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交流平臺,擴大我國在國際教育研究組織和合作項目中的參與度,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為世界教育發(fā)展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張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