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北京商報》報道,北京市教委日前為18家學分銀行管理分中心和19家學分銀行聯(lián)盟成員單位進行了授牌,此舉再次將“學分銀行”拉進公眾的視野。所謂學分銀行,是借鑒銀行的功能和特點,為學習者開設賬戶,以學分的形式認定、存儲、轉換來自不同渠道的學習成果。如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學習成果認證中心)常務副主任鄢小平所說,學分銀行與商業(yè)銀行“零存整取”的儲蓄方式相似,學習者平時零星學習可以得到學分,這些學分能像貨幣那樣被存儲在國家相關部門授權的機構。達到一定標準之后,還能兌換相應的學分或學歷、非學歷證書。
早在2006年,北京市職工素質建設工程就在北京一家公司開展了“學分銀行計劃”試點工作。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繼續(xù)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xiàn)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后,我國加快推進“學分銀行”建設工作。例如,上海于2012年正式啟動“學分銀行”對外服務工作,優(yōu)化市民終身學習平臺,通過“一站式”數(shù)字化學習服務模式,提升市民終身學習的參與率。
近年來,建設國家級“學分銀行”工作被提上議事日程。2019年,國務院印發(fā)《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加快推進職業(yè)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從2019年開始,探索建立職業(yè)教育個人學習賬號,實現(xiàn)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2020年10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職業(yè)教育提質培優(yōu)行動計劃(2020—2023年)》,要求加快建設職業(yè)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制定學時學分記錄規(guī)則,引導在校學生和社會學習者建立職業(yè)教育個人學習賬號,存儲、積累學習成果和技能財富。
建設“國家銀行”是構建終身學習社會的重要措施,可以鼓勵學習者以靈活的方式接受繼續(xù)教育、職業(yè)教育,通過在“學分銀行”中存入所學課程、所接受培訓、所獲得學分,“兌換”學歷或非學歷證書。當前建設國家級“學分銀行”,關鍵是提高“學分銀行”的認可度與吸引力。雖然通過“學分銀行”積累學分,可以獲得學歷證書,但在一些地方,“學分銀行”的證書含金量還是被認為不如普通高等學校。其主要原因是,“學分銀行”主要針對職業(yè)教育、成人教育,哪怕打通了職業(yè)教育學校、成人教育學校之間,以及職業(yè)教育學校與成人教育學校之間的壁壘,解決了課程、技能學分互認的問題,很多人還是認為所獲得的不過是職業(yè)教育、成人教育文憑。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社會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學歷歧視問題。不要說對職業(yè)教育、成人教育的歧視,就是接受非全日制的碩士研究生教育,也常被個別用人單位歧視,把“非全”碩士排除在招聘對象之外。因此,建設“學分銀行”還必須解決用人單位對學歷的歧視問題,破除“唯學歷”用人導向。因為在“唯學歷”導向下,會形成“學歷鄙視鏈”,通過“學分銀行”積累課程、轉換學分、兌換學歷文憑,將成為求學者在其他求學路實在走不通之后不得已做出的選擇,這會影響“學分銀行”在促進終身教育方面的作用。
改變對“學分銀行”的認知,還要實現(xiàn)普通高等教育與成人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的學分互認。當前,成人高等學歷教育認可普通高等學歷教育的學分,但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卻并不認可,更不用說認可非學歷教育培訓學分了。也就是說,這只是單向認可,而非雙向認可,背后的邏輯是普通高等教育比成人高等教育“高一等”,也在事實上造成“學分銀行”的學分不如普通高等學校的學分。
目前,北京市學分銀行率先在北京市職業(yè)教育和成人教育開展試點。據(jù)相關人員介紹,“學分銀行”目前主要在職業(yè)教育、成人教育領域,下一步會延伸到普通高等教育。而如何延伸到普通高等教育,對“學分銀行”的建設影響重大。這需要消除對職業(yè)教育、成人教育的歧視,更需要職業(yè)教育、成人教育保障每門課程教學的質量,嚴把每一門課程(包括非學歷教育培訓課程)的教學質量關,讓每一個學分都貨真價實。這是建立成果認定、學分互認制度的基礎,能讓“學分銀行”的學分真正流通起來,得到全社會的認可。(熊丙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